壹评|预防狂犬病,需科普更需常态化监管

(原标题:壹评|预防狂犬病,需科普更需常态化监管)

昨天是"世界狂犬病日",这一致死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的传染性疾病,再度引发关注。而就在几天之前,一度被视为"首例被治愈"的一名外籍狂犬病患者,在存活一个多月后最终宣告不治,为今年的"世界狂犬病日"宣传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果单从统计数据来看,尽管致死率极高,但狂犬病的发病率正呈现下降趋势。在中国,狂犬病发病病例已从2008年的2466例下降到2016年的644例。如此显著的进步,恰恰容易让人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居民被动物咬伤尤其是被狗咬伤的情况,仍旧不容乐观。从源头治理的角度来看,对犬只的管理,特别是对养犬行为的规范,仍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每年的"世界狂犬病日"都会掀起相关知识的宣传高潮,着力点集中于被犬只咬伤之后的应急处理。目前国内狂犬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也正是得益于人们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疾控体系的完善。疾控体系作用的发挥,建立在一个事实之上,那就是每年我国仍有大量的城乡居民被狗咬伤,相关的数据也正来源于狂犬疫苗的接种数字。就地方疾控部门披露的数据来看,一些大中城市每年都有数万人被狗咬伤,对公共安全的威胁不容忽视。

正是因为疾控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狂犬病病发的概率极低,被狗咬伤不被视作什么大事了。从以往报道的事例来看,很多人也抱有一种心态,那就是"被狗咬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按程序接种疫苗就行。而这种心态反映到人们的行为上,不仅让一些狗主人有底气不去严格遵守法定的养犬规范,同时也很容易让城市的管理者放松对犬只以及养犬人的监管。于是,常态化监管往往就变成了难得一见的应急举措,只要不爆发疫情或连续发生狗咬人的恶性事件,能够依赖的也只有人们的"自觉"了。

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由于致死率极高,狂犬病备受关注,随着医学的发展,狂犬病也极有可能成为能够被治愈的"小病"。如果说,死亡作为被狗咬伤的一种可能性后果,让很多养犬人不得不"自觉"起来,一旦狂犬病能够被治愈了,花费的代价也不高,会不会让养犬规范沦为"空头文件",让"狗患"更趋严重呢?眼下,尽管狂犬病几乎是不治之症,不遵守养犬规范的大有人在,对犬只以及养犬人的监管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狂犬病发病率的继续下降,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始终不能忽视的是,狂犬病作为一种疾病,绝不仅仅关乎医学的发展,它更是反映社会治理状况的一面镜子。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疾控体系的进步,发挥的只是兜底的作用,尽可能地减轻狗咬人的后果。而从源头发力,加强对犬只的管理以及依法约束养犬行为,以此减少狗咬人的发生,才是更根本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娄士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壹评|预防狂犬病,需科普更需常态化监管)

netease 本文来源:齐鲁壹点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nOUq83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mSGZ5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