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西宁市群众艺术馆作为青海越弦、青海平弦、西宁贤孝、青海搅儿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保护单位,近年来,紧紧扭住传播传承两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使我省曲艺类项目的传承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加入到曲艺说唱队伍,曲艺保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办比赛、搞巡演,非遗宣传深入人心。2013年以来,西宁市群艺馆已举办两届青海汉族民间小调、一届青海地方曲艺大赛,历届比赛累计参赛队伍多达170支,参赛人数4000余人次,观众超过10万人次,成为西宁地区较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通过搭建赛事平台,促进了广大艺人之间的学习交流、发现培养了一批新人。组织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开展义务巡演活动,积极推进非遗进乡村、进社区、进广场、进公园、进农家、进学校,足迹遍及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以及西宁市四区三县,先后演出50余场,受到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称赞,吸引了广大曲艺爱好者,为保护项目的宣传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抓团队、建基地,非遗传承多地开花。2009年,西宁市群艺馆成立了青海地方曲艺研究社,目前成员有32人。曲艺社成员常年活跃在西宁地区群众文化舞台上,近年来参加各类大中型群众文化演出百余场次。根据每个社员的优势和特长,曲艺社内部分别成立了收集整理队、创作队、演出队,使项目保护做到挖掘、传承、发展、创新环环扣。为提高社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市群艺馆聘请11位民俗、音乐、曲艺等专业门类的专家,对社员进行指导授课、传授技艺,努力培育打造一支专业团队。2013年以来,西宁市群艺馆相继成立了西宁城西区晨光村曲艺队青海越弦、湟中县曲协直属队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大通县园林小学西宁贤孝、海东市古湟艺术社青海平弦等11个传承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在西宁四区三县、海东等地的乡村及学校,已成为当地培养曲艺传承人的重要场所。
剧场演出摄影者:董连生
抓培训、搞创新,非遗成果丰硕。近年来,市群艺馆坚持"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大力开展人才培训,从作品创作、乐理知识、乐队伴奏、演唱技巧、舞台表演等多方面进行辅导训练。培训中打破地域限制,坚持那里有项目传承人群,就把培训班办到那里。先后前往海东、海北、西宁四区三县举办各类非遗培训班10余期,培训民间艺人近1000人次。组织专家社团力量进行曲目创新,先后创编青海越弦《张连卖布》、西宁贤孝《狠抓"四风"力度大》、汉族民间小调《如今的西宁城》等50余部作品,部分作品被收入《唱响时代最强音》、《百姓心声》等书籍。摄制《弹唱中的湟河春秋》,出版发行《青海地方曲艺探索》《青海汉族民间小调》等非遗丛书。((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遗处撰稿)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nOUq83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