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帖:英国挑起《中英联合声明》争论,这事应该怎么..

搬出《中英联合声明》干涉香港事务,英国人还有理了?

【环球时报-环球网综合报道】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在这个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和美国国务院指手画脚,在庆祝香港回归盛大活动的外围形成一些杂音。据外媒报道,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29日称,法治、独立司法体系和自由媒体是香港取得成功的关键,香港未来的成功无疑将取决于《中英联合声明》赋予香港的权利和自由。

30日晚些时候,英国外交部的一名发言人再次表示,《中英联合声明》今天仍然有效,"正如三十多年前被签署的时候一样。"据路透社30日报道,英国外交部表示,《中英联合声明》是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曾在联合国登记,并仍然有效。"作为联署方,英国政府将致力于密切监督其实施情况。"

从约翰逊和英国外交部近日的言论不难看出,英国仍在试图通过《中英联合声明》来谋求对香港事务的干涉,认为《中英联合声明》的效力可以继续延伸。但经查阅可知,《联合声明》对中英双方权利义务做了清晰划分,英方根据《联合声明》享有的权利义务均已履行完毕。《联合声明》共有8条、3个附件,其中第一、二条是最核心的条文,以各自声明、相互衔接的方式明确了中英双方在1997年7月1日实行香港政权交接的共识。在政权交接后,这两条已履行完毕;第三条及附件一是中方以单方面声明的方式,宣布中国政府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及有关具体说明。该部分内容不涉及英方,对英方而言不存在履行的问题;第四至六条和附件二、三以中英共同声明的方式,规定两国在香港过渡期的有关安排,包括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设立和运作等。这些内容随着香港回归和各项后续工作的完成也已履行完毕;第七、八条是双方协商一致的关于实施和生效的条款。《联合声明》没有任何条款规定英国在香港回归后还要对香港承担责任。按照《联合声明》,英国与香港的法律联系,最迟在中英联合联络小组2000年1月1日终止工作之时已不复存在。

对于这场英国率先挑起的有关《中英联合声明》的争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3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予以了回应。陆慷表示,在香港回归20年后,《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台港澳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陆慷在记者会上的表态要从上下文看,是政治宣示而不是在对《中英联合声明》作司法解释,表明了中国维护自身主权权益、反对外来干涉的坚定政治立场,警告英方停止继续企图用《中英联合声明》做文章,谋求干涉香港事务。

据了解,在《联合声明》的谈判过程中,英方早在中英谈判初期就已提出过对香港负有责任的论调,但遭到中方坚决反对,终以失败收场。1982年9月,英方提出,英国政府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履行着对香港的道义责任,港人的信心寄托于英国的行政管理,并相继抛出"主权换治权"、"香港共管"以及在香港的"作用"、与香港的"联系"等主张和说辞。但中方坚定表明,在香港实行什么方针政策,纯属中国内政;中方出于中英友好和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考虑,愿意向英方做个介绍,听取英方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但宣布这些方针政策的主体只能是中国政府,而不是双方。英方最终明确表示"不打算就英国和香港的联系提出任何与1997年整个香港的主权和管治权必须归还中国这个前提相冲突的建议,更不打算建议1997年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英国政府之间在任何级别上建立任何权力或汇报联系"。这正是中英双方最终达成联合声明的前提条件。

李晓兵表示,从法理的角度来说,《中英联合声明》是当时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双方就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事达成的共识。之后在全国人大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过程中,《中英联合声明》中的很多内容都被吸纳进了这一部在香港回归之后生效实施的法律文件之中。而当下我们在面对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的时候,所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律依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这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它们共同构成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

"香港回归之后,如何治理已是中国主权内部的事情,不再直接适用于国际法文件。"李晓兵表示,而《中英联合声明》这个国际条约也已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进行了转化,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现在和未来治理香港特区的基本法源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英联合声明》并不构成有效的法源。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如今英国已没有任何立场和依据再对香港事务做任何干涉。准确的说,任何国家都没有这样的立场和依据",李晓兵对记者强调称,当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之后,香港的问题就变成了中国的内政,英方对回归后的香港无主权,无治权,无监督权,也不存在所谓"道义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nOUq83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mSGZ5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