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菂:望穿“天眼”探苍穹(图)

  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FAST)位于大山深处,凝结着李菂及众多科学家的汗水。本报记者 杜 芳摄

  人物小传

  李菂,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FAST)副总工程师。"从孩子第一次抬头看到星星的那一刻,天文学其实就在他们心里埋下了种子。"在天文观测领域取得诸多成果的李菂认为,观察星空、探索宇宙是一种"好奇心"的需求。

  他最喜欢的事,就是通过望远镜探索宇宙星辰,他说这出于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好奇"。

  他在观测天文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包括发现新空间分子,发现新毫秒脉冲星,命名并发展中性氢的新观测方法。

  他从北京大学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又至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宇航局从事科研。一个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大项目吸引他回国,在贵州的山窝窝里与中国科学院的同事们一起创造奇迹。

  如今,他已经成为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专家。他的名字叫李菂。

  星星背后有何秘密

  物质是如何演化的?星星背后有什么秘密?宇宙中的元素呈现什么状态?千百年来,苍穹之上的神秘一直是人类的好奇所在。对于李菂而言,探测宇宙,一步步破解星辰迷局,是件别提多有意思的事。

  "电磁波是很宽的,但是人眼对于电磁波的覆盖是极窄的。光学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但可见光只占来自宇宙信息的很少部分。好在望远镜为人类打开了一扇窗户,赋予了人的感官达不到的技能,借助望远镜,我们可以用波段探测宇宙星系。"李菂说。

  科学家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望远镜,为李菂打开了宇宙的宝藏:你能想象中子星的密度相当于上千万头大象压缩在一枚硬币中吗?你知道脉冲星比原子钟还要准,而且可以用它来探测引力波吗?还有,那神秘的中性氢……

  对氢的观测非常重要。李菂说:"星际气体演化是天文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氢气是宇宙重子物质的主要成分,其质量远大于恒星总质量。宇宙物质循环从原子氢气开始。"

  但氢的观测也是天文观测的难点所在。李菂还在哈佛大学做天文学者时,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发展并命名了一个新的观测方法——中性氢窄线自吸收,它是目前测量分子云中原子丰度的唯一可靠办法,并被恒星形成理论的年度综述文章评述为测量氢转化时标的主要工具。"能在分子云里看到原子,宇宙学的计算和模拟也开始利用我们测量的结果,计算星系形成。"李菂说。

  此后,李菂在观测试验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包括发现新空间分子,发现新脉冲星,发展解算尘埃温度的求逆新算法等等,并获得了美国科学委员会学者奖资助,被称为具有"杰出的科研能力"。在射电天文领域,李菂有着较高国际影响和学术地位,屡次被推选担任国家级项目的领导或咨议性职务,例如澳大利亚国家设备指导委员会杰出国际委员、世界最大机载望远镜SOFIAd的科学委员会委员、"突破"基金会聆听计划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随着一项项成果问世,望远镜的那一端,李菂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1 2 3 共3页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nOUq83
以上内容由www.feedsoso.com生成,订阅地址为http://ift.tt/2mSGZ5D

评论